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是一家投資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專門提供全球避險基金投資服務,超過25年經驗。

  ◎本書分割為許多部分,以及引用大量圖表說明,使讀者易於吸收、消化,並因此深入瞭解避險基金全貌。

  ◎作者旨在告訴投資人避險基金是全球金融體系內重要一環,對於一個廣泛投資於股票、債券與其他工具的投資組合,避險基金是很有用的部分,而且不同基金之間的實際內涵差異往往很大。

  長久以來,避險基金被視為隱密的高風險投資工具,只適合超級富豪們「操作」。可是,最近幾年來,不論個人或法人機構,都逐漸把避險基金看成一種提升投資組合績效或降低風險的必要工具。

  本書揭開避險基金的神秘面紗,闡述投資人所需要知道的避險基金資訊:它們究竟是什麼金融商品,如何藉以提昇既有投資組合的表現。

  風險與報酬之間的取捨關係
  如何在低迷行情中尋找獲利機會
  如何使用信用擴張、放空與其他避險技巧
  避險基金常用策略創造的機會與風險
  避險基金在全球金融體系扮演的角色

  最後,要強調任何投資都可能出差錯,但「謙卑心態」與「分散投資」可以讓你避免重大傷害。很多企業破產倒閉,但人們還是繼續投資股票與債券。安隆公司倒閉事件帶來的教訓,是投資需要謹慎,不是全然不要投資。同樣的,媒體渲染的避險基金災難故事,不能做為反對投資避險基金的論證。這些故事只告訴投資人,投資需要謹慎,需要有周全的準備,而且要適度分散。

作者簡介

Robert A. Jaeger

  康乃爾大學博士,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及麻州大學,也是Evaluation Associates Capital Markets, Inc.投資部門總裁,這是一家以代客戶操作投資避險基金為主的公司。Robert在這家公司有25年資歷。

詳細資料

  • ISBN:9861571086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編者按: 2020年2月17日,校歷上的開學第一天,本該熱鬧的校園依然冷清一片。如果回到2019年底,當時正在做著年終報告和來年規劃的院長們,絕對想不到2020年居然是這樣一個「魔幻開局」,一場突如其來又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打亂了所有學院的預期規劃。 然而,疫情並沒有成為UCASer大展宏圖的阻礙。各院系積極應對、合理安排,疫情橫亙,國科大步履不停。今日,國科大官微特轉載《國科大》雜誌文章《2020,國科大不止戰疫情》,見證碩果纍纍的2019年,以在疫情中學會了擔當、收穫了成長的UCASer心中,更令人期待的2020年。 ... 全文共計6948字,閱讀時間約20分鐘 「化」宅力為「學」力,「工」科研與課「程」 學校沒有課堂,可課程早早地沿著網絡,進入到無數學生的家中。2月17日下午,剛吃過午飯,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的任靖昭同學點開教務系統,螢幕中出現的是王建國老師的面容,一節「煤化學與煤轉化利用」課,讓他在家中同樣受益匪淺,「老師的專業性很強,我在每節課結束提交一份報告,雖然開課時間不久,但了解到很多關於煤的知識。」 同學們知道,王建國老師是首次在化學工程學院進行授課,可他們不知道的是,早在去年,化工學院就意識到,近年國家重視煤炭資源的應用,在教學上也需要與時俱進。為此,學院特別請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前所長王建國擔任特聘教授,為同學們開設煤化學方面的相關課程。 同時被引進的教師還有很多。據化工學院副院長李增喜介紹,為貫徹人才興院方針、進一步加強師資力量和人才引進工作,化工學院在去年以內部調動和人才引進的方式新增副教授2名,特聘教授1名。 ... 化工學院副院長 李增喜 而去年,學院教師也拿出了好成績。李院長認為,學院 2019年的工作特色在於:化學工程學院張鎖江院士主編的《綠色化學化工》、葛蔚研究員主編的《傳遞過程的多尺度離散模擬基礎》,兩本教材通過「化學與化工學科教材教學輔導書建設」項目申請;「資源環境化學與工程」、「綠色化學與化工」、「生物過程工程」三門課程通過「化學-化工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申請,並得到化學一流學科項目經費資助。2020年度,學院將新開設課程四門,並根據學生需求,未來將繼續打造精品課程與精品教材編寫。 在科研方面,3名校部教師主持了8項科研項目,並發表科研論文總數9篇。崗位教師署名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文章有338篇。其中,40餘篇選入化工四大期刊和JAC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期刊。 在12月4日的講座上,生物工程專業的宋競毅滿懷激動地擠在同學們中間,原來臺上是她一直以來的偶像——曹則賢老師正在做科普講座,這讓這位學術追星族更是「嘴角瘋狂上揚!」。她一向喜歡科普,還參加了學院組織的春分工程,給新鄉的小同學做科普。 化工學院還有很多像宋競毅一樣滿懷學習熱情的學生,為滿足他們的選課需求,學院新增了4門專業普及課。2019年,3門課程通過「化學-化工精品課程建設」項目,「過程工程中的計算機應用」被評為2019年校級優秀課程,「化工數學模型與方法」被評為2019年院級優秀課程。此外還有「化工過程分析與應用」、「綠色能源化工發展與應用」等各類講座,激發了化工學院的同學們的科研研究和社會實踐的熱情。正因如此,當疫情來臨時,分析化學專業的甘忠橋雖在家中,卻還想著「在2020年初可以參加線上課程,了解更多科學研究。」 這是化工學院一直以來重視學科建設的成果。為響召國家「一流學科建設」,自2017年始,啟動化學化工一流學科建設的相關工作。化工學院副院長李增喜介紹,為積極推進「一流學科建設」,考察學科建設成效,2019年進行了化學化工一流學科建設中期評估工作。學院為此成立評估工作組,進行自評估,重點包括學科建設是否達到評估要求以及與相關計劃的符合度,評估學科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生兩段式教育質量、師資隊伍建設、文化傳承創新、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的進展。評估工作於2019年8月底結束。 今年,學院將積極組織教職工參加各類培訓,選派教職工參加校外的高質量培訓,與國內高校同行交流學習,提高工作技能,促進學院的快速發展。積極開展課程調研,了解學生對課程的需求。努力發展科研實踐基地,探索實踐類課程的開展模式。 2020年正是大展宏圖的時候。疫情橫亙,化工學院步履不停。 在疫情尚處於控制中的春季學期,遠程教學使化工學院的老師、學生得以通過在線輔導等方式,儘可能地完成教學和科研任務。此外,為降低疫情的影響,化工學院第一時間統計學生各項數據,了解學生健康狀況。 學生中也有不少人主動站出來,為戰勝疫情做出自己的貢獻。2104支部學生黨員吳迪、彭坤,在疫情發生後積極參與自己家鄉站崗守護志願工作。正如宋同學所說,「2020年的開端是對全國人民和各個行業的一次考驗,疫情嚴峻,迎難而上,向無私奉獻的工作者致敬!」 面對這樣的學生們,李院長諄諄叮囑:「一定要認真學習!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同學們這個年齡,不僅要好好學習,也要注意全面發展。多學技能,將來必然會有用。」 人工智慧學院=人工智慧+一切 躲過了開學,卻沒能逃過課堂。2月18日一大早,社會計算專業的荊蓉蓉按照學校往常第一節課的上課時間——8時30分,開始了春季學期第一課「機器學習中優化模型與算法」。雖然物理空間上遠離小夥伴,但是微信里的討論依然熱火朝天。她想著:「雖然沒有辦法去教室學習,但是網課的形式也給了我新的體驗。」 這種對新鮮的事物持有開放的心態,或許是人工智慧學院的「天性」。2019年,人工智慧學院獲得北京市高精尖學科建設項目的支持。依託該項目,學院率先在全校範圍內發起「人工智慧+科學」交叉學科論壇,並且由學院提供約500萬經費,設立人工智慧與物理、數學、人文哲學、心理學等交叉學科科研項目,用於在跨學科交流中實現新的突破。 他們也確實不負眾望。在去年,人工智慧學院師生共發表論文400餘篇。有7位老師入選國家、中科院和北京市的重要人才計劃,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其他省部級獎勵5項,9次獲得國際頂級賽事或會議的第一名,新增2位IEEE Fellow。 面向社會、與企業合作,這樣的開放思維囊括了學院的科研、教學和社會實踐等各方面活動。2019年,人工智慧學院與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及人大附中共同發起,完成了3期公益性的「人工智慧中小學師資培訓」。按計劃,2020年人工智慧學院將與華為、百度等相關公司簽訂協議,進一步推動校企合作,完善教學平臺的建設,構建產學研結合實驗室,同時協助相關企業構建「自主」的人工智慧生態。去年在校內舉辦的人工智慧創意大賽,2020年也計劃要走向社會。 據人工智慧學院副院長肖俊介紹,由於人工智慧是近年來的熱門領域,人工智慧學院一直注重科教融合,鼓勵學生結合現實需要展開課堂學習。在2019年教研室設置和課題體系的優化中,學院結合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動態,新增5門人工智慧數學基礎、哲學與倫理等特色課程、前沿課程,使學生的培養更符合未來發展和國家需求。對於非全日制研究生也進一步強化了院所聯合培養機制,「既符合人工智慧的應用性特點,又進一步保障學生的培養效果。」 ... 人工智慧學院副院長 肖俊 學院的苦心栽培,或許傳達到了學生的心中。「我希望國家能早日戰勝疫情,希望我們能早點開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刁俊淇感嘆道。整個疫情期間,他始終擔心身在武漢的姐姐,看到無數國人攜手戰疫,他深感「和平時期,科學就是國家的實力」。一想到身上肩負的時代市民,他一掃「家裡蹲」的頹廢,回到開學時的巔峰狀態,積極對待網課學習。「我感覺在家上網課和在寢室聽直播的感覺是一樣的,還多了彈幕、舉手功能,能感受到學校在為我們學生著想。」 人工智慧學院的防疫工作持續進行,但疫情過後,學院依然要完成此前的「未竟之業」。今年,學院將著手打造精品課程,編寫精品教材;從交叉學科的建設與人才培養的角度,籌劃全球「人工智慧+科學」的交叉學科研討會;持續引進高端人才,將本院優秀青年教師送去國外進修培養。 ... 人工智慧學院副院長肖俊集體照 肖俊副院長曾這樣寄語學院的學生:「願當代學子選擇人工智慧方向,不僅僅是簡單地追逐熱點和高收入,而更應該在興趣驅動下,擔負起人工智慧時代的責任與使命,努力提升自我,為解決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短板和不足做出貢獻,為縮短我國與美國在人工智慧基礎技術方面的差距做出貢獻,為國家的人工智慧發展做出貢獻。」 「作為國科大學生,我感到了責任和擔當。」面對疫情,人工智慧學院的學生也回應著肖院長的期待。 耕行天下,強農新農 每到下雨天,沒有帶傘的學生或許會慶幸自己在教一、教二和圖書館的角落裡,發現由現代農業科學學院投放的共享雨傘。在過去一年裡,除了共享雨傘的投放,農學院亦投身於舊書環保傳遞、愛心捐贈藏區兒童等各種公益活動。 自2018年元月成立以來,年輕的農學院一直努力培養具有突出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農業科技領軍人才。 2019年,農學院首次開設「農業科學專題」科學前沿講座,邀請知名科學家報告科學前沿進展;打造現代農學院科學講座品牌「國科先農科技論壇」,邀請張福鎖院士做題為《農業綠色發展策略與途徑》的報告。講座上座無虛席,其中就有遺傳學專業的林德行。通過了解我國農業的發展歷程及現狀,他意識到我國農業需要提高產量和品質、減小環境代價。張院士團隊的「科技小院」用專業知識給農民帶去實質性收穫也使他深受鼓舞。 除了講座,農學院同時在課程方面圍繞「立德樹人視角下如何加強農學院課程體系建設」開展了調研工作。為滿足各一級學科研究生專業課學習要求,2019-2020學年,學院開設50門課程,總課時數約為2100課時,授課教師約160人。為加強隊伍建設,36位崗位教師由生科院、存濟醫學院、資環學院調整至現代農學院,充實了學院教學科研力量,並與依託研究所——遺傳發育所共同引進何康敏博士,開啟了人才招聘的重要一頁。 面向2020,現代農業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馮鋒提出:「農學院將加強優秀教學科研人才,尤其是傑出青年人才引進,儘快建立主聘單位在國科大的專任教師隊伍。加強學校重點建設的四個一級學科(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水產學、園藝學)的學科建設工作,集中精力做好園藝學博士培養點申報工作。按照學校部署,認真準備第五輪學科評估。積極開展與國際頂尖的農學院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與其建立國際合作夥伴關係,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 農學院副院長 馮鋒 農學院一直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學生們在多項文體活動中同樣表現活躍。如「五月的鮮花」活動中,話劇《農院新希望》榮獲三等獎,「一二·九」合唱二等獎,校運動會的團體道德風尚獎等。 面對2020年突發疫情,農學院努力做好疫情防控與教學工作,同學們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疫期的自主學習。夏逸若的培養單位是水生生物研究所,只參加半年集中教學。因為疫情,她無法如期開展實驗。開學以來,她經常找導師討論課題,打算利用在家這段時間閱讀文獻完成文獻綜述和實驗方案初稿。 馮副院長和石東喬老師對學子們寄予了殷切期望:「願同學們珍惜在國科大的寶貴時光,儘快適應研究生的學習和科研節奏;希望你們像海綿一樣,努力向優秀的科學家們學習,多聽名家講座,博採眾長,不斷地使自己得到豐富和提高。」 人文學院:格物致知,修身治國 過去一年裡,人文學院在「明德講堂」、學術研究、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等方面碩果纍纍。 2019年9月9日11點,在國科大雁棲湖校區國際會議中心的會場,楊振寧院士正在作報告。即使沒排上座位,科學技術史專業的薛祺和舍友依舊在過道處站著聽完了報告。第一次見院士的她們非常激動:「平時幾乎不發朋友圈的我,那天也發了一個(朋友圈)作為紀念。」這不是楊振寧院士第一次來國科大。早在同年4月29日,楊振寧先生做客「明德講堂」,全場爆滿,影響巨大。 「明德講堂」是面向國科大研究生的人文通識教育講座,由人文學院主辦,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前來國科大演講,內容涉及科學、社會、歷史、考古、文化、藝術等方面。現已舉辦600餘場,過去一年中舉辦了80餘場。「明德講堂」給國科大帶來了人文的氣息,推動了科學與人文的交融,是國科大人文通識教育的品牌。 「我們人文學院今年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人文學院的孫小淳院長告訴我們,2019年人文學院有教師在天文學史學科的國際頂級期刊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上發表了論文。此外還有關於亞洲象、青銅器、陶瓷等方面的科技考古研究論文、2019年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國際圖書獎等成果。 ... 人文學院院長 孫小淳 在學科建設上,2019年6月國科大自主設立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人文學院得以承辦科學技術史和科學哲學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此外,學院組織了「科學史學科建設再出發」、「中國科學院與現當代科學」等學術研討會。 周四下午,國會一樓大廳的沙發,薛祺與「科學傳播理論研究」課程的李大光老師討論問題。課程本在周五上午開始,但李老師為了和同學們討論,提前一天到達雁棲湖。身為科學傳播領域國內數一數二的人物,「他對待學生們非常好。」薛祺說,「只要有問題,他很樂意儘自己所能幫助我們。」課堂上,他用小故事夾帶乾貨,「講課非常有趣,聽他的課很難走神。」他往往將最新的理論融入課程的講述之中,他的話充滿了思考和獨特的見地。這與人文學院的「科教融合」理念不謀而合。學院一直鼓勵教師開設新課程,在課程中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新的學術視野。2019年,有四位教師獲「朱李月華教學獎」。 然而未來幾年,人文學院需要解決人才斷檔問題。目前,人文學院3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只有2名,「我們要通過引進人才改變這個局面。」孫院長強調。同時,國科大作為理工科學校,人文氛圍尚有所欠缺,人文學院計劃與理工科學院聯合,做一些交叉學科研究與教學,共同實現國科大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 應對疫情,人文學院第一時間與每位同學、老師取得聯繫、持續跟蹤,並推出網絡課程。從2月10日起,薛同學每周一、三、五的晚上都會打開電腦,滿懷期待地想「這節課孫院長會帶領同學們朗讀哪篇文獻」。針對此次疫情,孫院長帶著同學們閱讀有關瘟疫、疾病以及歷史上人們應對各種瘟疫的經驗等內容的英文文獻,既提高了學生的警覺性,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面向全校同學,人文學院還新推出了醫學史等網絡課程。孫院長補充:「如果有人對疾病史感興趣,可以順藤摸瓜進行研究,拓展領域。這次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中有很多值得做研究的課題,這些課題涵蓋了醫學、人類學、社會學等領域,學院鼓勵同學們嘗試開展自己的研究。」 「希望國科大的同學們,能夠參與人文學院的各項活動,讓人文精神陪伴科苑學子成長。」孫院長滿懷期望地說。 勇立潮頭,技術顛覆未來 未來技術學院在2019年發生了一件特殊的大事。 作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第一個以未來技術命名的學院,它自誕生起就受到各方矚目。隨著國家越發重視未來科技,教育部要在全國挑選一些條件成熟的高校,推廣未來技術學院的建設。2019年10月,學院受到教育部邀請,負責起草教育部推廣未來學院在全國重點高校建設的通知。「這相當於是國科大,或者說科學院,在整個國家的國民教育體系里引領了一個新的學科的發展。」胡中波副院長說。 生物信息學專業的陳少波仍然清楚地記得去年剛入校時的一節課。那是2019年9月17日上午10點整,在程京院士的《多學科交叉,促創新轉化》學術報告上,老師講述了他是如何從「人們在欣賞藝術品時會產生愉悅感」這一現象中找到靈感,並由此設計了一套理療系統。同學們紛紛發出讚嘆聲。 學術報告是未來技術學院學子們的一門必修課。同學們的學科背景各不相同,受邀而來的老師們需要精心準備的報告內容,便於同學們理解。「老師們的講解詼諧幽默,同學們聽得也很輕鬆。講座結束後,大家都會提出各種方向的問題,收穫很大。」 ... 未來技術學院集體照 所有科學家做的研究其實都是未來的、未知的,但不是所有的技術都可以稱為未來技術。未來技術學院的宗旨就是聚焦於將來有可能顛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這些技術進行研究。學院目前所關注十幾個研究方向,比如仿生材料、液態金屬、未來交通、基因治療等,都是從科學院二百六十多個方向中層層選出的。 未來技術學院特彆強調學科交叉,因此未來學院的學生大都是專業各不相同的直博生,培養單位多達二十多個研究所。陳少波作為學生,對此深有體會:「學院每周至少會舉辦一次學術講座,領域跨度很大,包括生物、化學、電子、交通、材料等領域,而且每個同學以後的研究課題都需要具有不同學科交叉特性。」在疫情期間,未來技術學院的學生們還需要完成一個具有學科交叉特徵的報告作為文獻閱讀課的作業。「較於其他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的課程和作業有一定的挑戰性,但這很符合學院的培養目標。」 胡院長介紹,2019年學院首次對每一個教研室進行考核,根據考核和評估的結果,剔除若干研究方向,實現了科研方向的「有進有出」。在新的一年,學院將延續此方案,嚴格、絕對地按照所有的規程,面向所有方向的研究室,未通過考核的將直接淘汰。 ... 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 胡中波 面對疫情,未來技術學院第一時間成立防控小組。由胡院長任組長,安排教師和學生摸排工作,並確保教職工、學生在工作學習上的正常進行。學院還發動學生黨員和學生幹部為每位學生建立臺帳,了解學生的每日動態,尤其關注湖北籍的8名學生。 陳少波的家鄉正是湖北宜昌的一個鄉鎮,比武漢、孝感等重災區情況要好一些。疫情發生後,他每天都在關注新聞,看著日益增長的數字很是揪心。「我所在的課題組方向是生物信息學,疫情爆發後,課題組的老師取消了休假,大年三十仍在工作,終於在1月29日發表了最新的工作進展,即通過某種計算方法鑑定出了10種潛在的商用2019-nCoV蛋白酶抑制劑。相關臨床驗證也正在進行。」他回想起導師王秀傑研究員平日的教導:「大家平時多學些本領,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就是對國家最大的貢獻!」 正如胡中波副院長寄語本院學子:「我們一直鼓勵大家,也是身體力行地帶領大家站在科學的最前沿。但是,最前沿碰到風險和困難就會比較大。此時不要怕,我們肯定能到我們想去的地方!」 原載自《國科大》2020年第一期 流年笑擲,未來可期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yyBMNaO.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293138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豐原口內疼痛治療中醫西屯頭暈治療中醫霧峰頭痛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台中昏眩治療中醫 大雅手抖中醫推薦 看不好的人都來這間中醫診所北屯頭暈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大里體溫控制功能異常治療中醫 中醫診所這間很大推霧峰倦怠、疲勞中醫推薦 太平區味覺異常看什麼科 用藥會了解病人生活作息的中醫診所太平區注意力不集中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豐原常常睡不著或很早就醒來看什麼科 負責任會傾聽需求的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4556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